【人琴俱亡成语介绍】“人琴俱亡”是一个源自古代典故的成语,常用来形容对亲人或挚友的深切怀念与悲痛之情。这个成语背后蕴含着深厚的情感和历史故事,下面将从成语释义、出处、寓意以及相关人物等方面进行总结,并通过表格形式加以呈现。
一、成语释义
“人琴俱亡”字面意思是“人和琴都已死去”,引申为一个人去世后,与其有关的一切也随之消逝,表达了极度的悲伤与失落感。通常用于表达对亲人的哀悼,尤其是对一位才华横溢、亲密无间的朋友或伴侣的怀念。
二、出处与故事背景
该成语出自《世说新语·伤逝》:
> “王子猷、子敬俱病笃,而子敬先亡。子猷问左右:‘何以都不闻消息?此已丧矣!’语时了不悲。便索舆来奔丧,未至,人琴俱亡。”
这段话讲述了王徽之(字子猷)与他的弟弟王献之(字子敬)都病重,但王献之先去世。王徽之得知后,没有表现出明显的悲伤,但在得知弟弟已经去世的消息后,立即乘车前往吊唁。当他到达时,发现弟弟的琴也已经不在了,于是悲痛欲绝地说:“人琴俱亡。”这句话后来成为成语,流传至今。
三、成语寓意
1. 深情厚谊:强调人与人之间真挚的情感联系。
2. 物是人非:表达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与失落。
3. 生命无常:提醒人们珍惜当下,珍惜身边的人。
四、相关人物简介
人物 | 身份 | 简介 |
王徽之 | 东晋书法家、文学家 | 王羲之之子,性情洒脱,才情出众,与弟弟王献之感情深厚。 |
王献之 | 东晋书法家、文学家 | 王羲之第七子,书法造诣极高,被誉为“书圣”之后的又一大家。 |
五、成语使用场景
- 表达对逝去亲友的深切哀思。
- 描述因失去重要之人而感到空虚与无助的心情。
- 在文学作品中用于渲染情感氛围。
六、成语延伸理解
“人琴俱亡”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成语,它承载了古人对生死、亲情、友情的深刻思考。在现代社会,虽然我们不再用琴作为象征,但这种情感依然存在,尤其是在面对亲人离世时,人们往往会用类似的语言表达内心的痛苦与怀念。
七、总结
项目 | 内容 |
成语名称 | 人琴俱亡 |
出处 | 《世说新语·伤逝》 |
含义 | 表达对逝去亲人或挚友的深切哀悼 |
寓意 | 情感深厚、物是人非、生命无常 |
使用场景 | 哀悼、抒情、文学描写 |
相关人物 | 王徽之、王献之 |
通过以上内容可以看出,“人琴俱亡”不仅是一个成语,更是一种情感的寄托与文化的传承。它提醒我们在生活中要珍惜人与人之间的真情,同时也让我们在面对失去时,能有更深的感悟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