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颦蹙词语怎么理解】“颦蹙”是一个较为文雅的汉语词汇,常用于文学或书面语中。它由“颦”和“蹙”两个字组成,分别表示皱眉、皱额的动作,整体用来形容人因忧虑、不满、不悦等情绪而表现出的面部表情。
在现代汉语中,“颦蹙”虽不常见,但在古文、诗词或文学作品中使用较多,具有一定的文化内涵和情感色彩。
一、词语解析
词语 | 拼音 | 含义 | 使用场景 | 情感色彩 |
颦蹙 | pín cù | 表示因忧愁、不满、不悦而皱眉、皱额的表情 | 文学、古文、书面语 | 悲伤、忧虑、不满 |
二、词语来源与演变
“颦”原指女子皱眉,出自《诗经》:“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后来引申为因情绪而做出的面部动作;“蹙”则指紧缩、皱起,如“蹙眉”。两者结合后,“颦蹙”便成为形容人因情绪波动而出现的面部表情。
在古代文学中,常用来描绘人物内心的复杂情绪,如《红楼梦》中贾宝玉对某些事情的不满,就常用“颦蹙”来形容。
三、常见用法举例
1. “她听到这个消息后,面容颦蹙,神情黯然。”
——说明她因悲伤或不满而表情凝重。
2. “他眉头微皱,似乎对这件事有些不满,神情颇为颦蹙。”
——表达他对某事的不认同或忧虑。
3. “古人常以‘颦蹙’形容哀怨之情。”
——强调该词在古典文学中的情感表达功能。
四、与其他类似词语对比
词语 | 含义 | 与“颦蹙”的区别 |
眉头紧锁 | 表示忧虑、不满 | 更强调“锁”这一动作,较直白 |
垂首低眉 | 表现谦卑或悲伤 | 多用于描述低头、低眉的状态 |
抑郁 | 表示情绪低落 | 是心理状态,不特指面部表情 |
愁眉苦脸 | 表现极度的烦恼 | 更口语化,感情更强烈 |
五、总结
“颦蹙”是一个富有文学色彩的词语,主要用于描写人物因情绪波动而产生的面部表情。虽然在日常口语中较少使用,但在文学作品中能有效传达人物内心的情感变化。了解这一词语有助于提升对古文的理解能力,也能增强语言表达的丰富性。
通过表格形式的整理,可以更清晰地掌握其含义、用法及与其他词语的区别,便于记忆和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