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亦劳止汔可小康出自哪本书】“民亦劳止,汔可小康”这句话源自中国古代经典文献,是古代先贤对民生、社会理想的一种表达。为了更好地理解这句话的出处及其背景,以下将从来源、含义、历史意义等方面进行总结,并通过表格形式清晰展示相关信息。
一、
“民亦劳止,汔可小康”出自《诗经·大雅·民劳》篇,是周代诗人对当时百姓生活状况的描述与期盼。这句话的大意是:“百姓已经劳累了,应该可以稍稍安逸一下了。”其中,“汔可小康”表达了对百姓能够过上较为安定生活的期望,是“小康”这一概念最早的文献记载之一。
“小康”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理念,后来被儒家思想进一步发展,成为社会治理的理想目标。在现代语境中,“小康社会”更是被赋予了新的内涵,成为中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
因此,了解“民亦劳止,汔可小康”的出处,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关于民生和国家治理的思想。
二、表格展示
项目 | 内容 |
句子原文 | 民亦劳止,汔可小康 |
出处 | 《诗经·大雅·民劳》 |
作者 | 周代无名氏(相传为周大夫作) |
朝代 | 西周时期(约公元前11世纪—前8世纪) |
含义 | 百姓已劳苦,应可稍得安息;表达对百姓安居乐业的期望 |
“小康”释义 | 表示生活相对安定、富足的状态,后成为儒家理想社会的象征 |
文化意义 | 是“小康”一词最早的文献来源,体现古代对民生的关注 |
现代应用 | 在当代中国,“小康社会”成为国家发展的阶段性目标 |
三、结语
“民亦劳止,汔可小康”不仅是一句古文,更承载着古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社会公平的追求。它体现了中华文化中“以民为本”的传统思想,也为现代社会的发展提供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了解这句话的出处,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