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唇枪舌剑解释及出处介绍】在汉语中,有许多成语生动形象地描绘了语言的力量与辩论的激烈。其中,“唇枪舌剑”便是形容言辞犀利、辩论激烈的典型表达。该成语不仅富有画面感,还常用于描述在争论或辩论中表现出色的人。
以下是对“唇枪舌剑”的详细解释及其出处的总结:
一、成语解释
成语 | 唇枪舌剑 |
拼音 | chún qiāng shé jiàn |
释义 | 形容言辞锋利,能言善辩,辩论时非常有气势。 |
用法 | 多用于形容人善于辩论、口才出众,也可用于描述辩论场面激烈。 |
近义词 | 能言善辩、口若悬河、舌战群儒 |
反义词 | 默默无言、笨嘴拙舌、哑口无言 |
二、成语出处
出处 | 《三国演义》 |
原文 | “孔明曰:‘此乃天意,非人力所能挽回也!’周瑜怒曰:‘你这老贼,唇枪舌剑,欺我太甚!’” |
作者 | 罗贯中 |
时代 | 明代 |
说明 | 该成语最早见于《三国演义》,描写的是诸葛亮与周瑜之间的对峙场景,体现了诸葛亮的机智与口才。 |
三、使用示例
1. 在辩论赛中,他唇枪舌剑,频频击中对方论点,赢得满堂喝彩。
2. 两位律师在法庭上唇枪舌剑,各不相让,气氛十分紧张。
3. 他虽年纪不大,但言辞犀利,唇枪舌剑,让人不得不佩服。
四、文化意义
“唇枪舌剑”不仅是一个成语,更是一种文化符号,象征着智慧与口才的重要性。在古代,辩士往往以言辞取胜,而在现代,它则更多地被用来形容在各种场合中能够清晰表达观点、逻辑严密、说服力强的人。
五、小结
“唇枪舌剑”源于《三国演义》,形象地描绘了辩论中的激烈与智慧。它不仅是语言能力的体现,更是思维敏捷和表达技巧的综合展示。在日常交流或正式场合中,掌握并恰当运用这一成语,可以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和说服力。
如需进一步了解其他成语或相关历史背景,欢迎继续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