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逞之徒是什么意思】“不逞之徒”是一个汉语成语,常用于描述那些行为不端、品行恶劣、不愿遵守规矩的人。这个词在古代文献中较为常见,现代使用频率较低,但依然具有一定的文化意义和警示作用。
一、词语解释
词语 | 不逞之徒 |
拼音 | bù chěng zhī tú |
含义 | 指那些不守规矩、行为不端、喜欢作恶或挑战权威的人。 |
出处 | 《左传·隐公三年》:“不逞之徒,聚于山林。” |
用法 | 多用于书面语,带有贬义色彩,形容人品低劣或行为恶劣者。 |
二、词语来源与演变
“不逞”原意是“不得志”或“不满足”,引申为“不守规矩、不服从”。而“徒”则指“人”或“一类人”。合起来,“不逞之徒”指的是那些因不得志而心怀不满、行为放纵的人。
在古代,这类人往往聚集在一起,形成地方势力,甚至可能成为朝廷的隐患。因此,这一词多用于批评社会上的不良分子或叛逆者。
三、现代用法与语境
在现代汉语中,“不逞之徒”虽然仍可使用,但已较少见。它通常出现在文学作品、历史文章或正式场合中,用来强调某些人的道德低下或行为不当。
例如:
- “他是个不逞之徒,常常扰乱秩序。”
- “这些不逞之徒最终被依法惩治。”
这类表达带有一定的讽刺意味,也反映出对不良行为的谴责。
四、近义词与反义词
类型 | 词语 |
近义词 | 无赖、恶棍、败类、刁民 |
反义词 | 正人君子、良民、好人、正派人士 |
五、总结
“不逞之徒”是一个带有强烈贬义的成语,用于形容那些不守规矩、行为恶劣、不服从规范的人。虽然在现代使用频率不高,但在特定语境下仍能准确表达对不良行为的批评。了解这一词语的含义和用法,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传统文化中的道德观念和社会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