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乐大典这本书写的是什么】《永乐大典》是中国古代一部规模空前的类书,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大型百科全书。它由明朝永乐年间(1403年—1408年)明成祖朱棣主持编纂,由解缙、姚广孝等人负责组织编撰,历时五年完成。这部巨著汇集了当时中国乃至东亚地区大量的文献资料,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科技、艺术等多个领域。
尽管《永乐大典》原书已大部分散佚,但其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不可估量。以下是对《永乐大典》内容的简要总结:
一、主要内容概述
| 类别 | 内容说明 |
| 性质 | 一部大型类书,集中国古代各类文献之大成 |
| 编纂时间 | 明永乐年间(1403-1408年) |
| 主编 | 解缙、姚广孝等 |
| 目的 | 汇集天下图书,以备帝王参考与学者研究 |
| 内容范围 | 包括经史子集、天文地理、医术兵法、诗词歌赋、戏曲小说等 |
| 形式 | 按韵或按类别分类,便于检索与查阅 |
| 规模 | 全书约3.7亿字,分装成11095册 |
二、主要特点
1. 内容广泛
《永乐大典》几乎涵盖了当时所有已知的文献资料,包括各种古籍、地方志、诗文、法律条文等,是当时世界上最大规模的文献汇编之一。
2. 分类系统
它按照“韵”或“门类”进行分类,方便查找。例如,按“天、地、人、物”等分类,也有按“经、史、子、集”四部分类的方式。
3. 文字记载
所有内容均以楷书手抄,字体工整,具有极高的书法价值。
4. 版本流传
原本在明清时期多次传抄,但由于战乱、火灾等原因,大部分已失传。现存的仅是残卷,散藏于国内外各大图书馆。
三、历史影响
《永乐大典》不仅是一部文献汇编,更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象征。它反映了明代对传统文化的重视,也体现了当时国家对知识整理与保存的高度重视。
虽然原书已毁,但后世学者通过辑录、整理残卷,仍能从中窥见古代文化的丰富面貌。今天,我们仍然可以通过这些残存的资料,了解古代中国的社会风貌、学术成就和文化传统。
四、总结
《永乐大典》是一部集中国古代文献之大成的百科全书式巨著,内容涵盖广泛,形式严谨,具有极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尽管原书大多散佚,但它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