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肋是什么意思】“鸡肋”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像鸡的肋骨一样无肉可吃”,引申为“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事物。这个成语常用来形容那些既没有实际价值,又让人难以割舍的东西。
一、词语解析
词语 | 含义 | 出处 | 用法 |
鸡肋 | 比喻没有多大价值但又舍不得放弃的事物 | 《三国志·魏书·武帝纪》裴松之注引《九州春秋》 | 多用于形容工作、项目、感情等 |
二、成语来源
“鸡肋”最早出自《三国志·魏书·武帝纪》中的一个故事。曹操在汉中与刘备对峙时,下令撤军。部下问原因,曹操说:“鸡肋,弃之可惜,食之无味。”后来这句话被用来形容那些看似有利用价值,但实际上意义不大、难以取舍的情况。
三、使用场景
场景 | 示例 |
工作 | 一份薪资不高但稳定的工作,让人难以放弃 |
感情 | 一段关系已经没有激情,但又放不下 |
项目 | 一个投入了很多时间却回报不高的项目 |
四、近义词与反义词
类型 | 词语 |
近义词 | 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进退两难 |
反义词 | 珠玉、珍宝、价值连城、果断放弃 |
五、总结
“鸡肋”是一个形象生动的成语,用来描述那些看似有价值但实际作用有限、让人难以决断的事物。它不仅出现在文学作品中,也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中,帮助人们更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态度。
通过了解“鸡肋”的含义和用法,可以更好地理解语言背后的文化内涵,并在实际交流中灵活运用。